“小部门”改制研发闯新路 拳头产品国际打擂台

发布时间:2024-07-05 |   作者: LJ增强剂系列



描述:...

产品详细

  “公司从科研院所改制而来,对技术研发有一种固有的执着追求,由此不断的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良喜近日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苏博特公司主打产品减水剂是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的核心原材料,可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流动性、密实性等性能,进而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满足高楼大厦、跨海大桥、高铁等工程建设需求。

  目前,该公司在减水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连续8年排名国内第一,并位居全球前三。

  苏博特公司的前身是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是个十多人的“小部门”,现任公司董事长缪昌文时任研究所所长。

  “早在1998年,研究所便在国内率先开展减水剂产品的研发,并有了相关研发成果。”毛良喜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们国家基本的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减水剂逐渐应用在各大工程建设中。

  公司首席科学家冉千平介绍,大楼越建越高,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施工,急需提升混凝土性能。在搅拌过程中添加减水剂,可让混凝土具有流动性,像水一样用泵打到高层建筑上,让施工更便利。同时,在混凝土充分凝固后坚如磐石,强度更甚。

  “减水剂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物理作用将水泥、黄沙等主材搅拌过程中出现的‘团聚现象’分离开,充分的发挥每一颗成分的效能。”冉千平解释说。

  手中有技术,市场有需求。缪昌文自筹5万元资金在江宁区建立了第一个产业化基地“南京道鹭建设材料厂”,通过成果转化将第一代普通减水剂迭代为第二代高效减水剂。从2000年开始又着手研发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并获批建成“住建部混凝土外加剂产业化基地”,实现了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的产业化。

  2002年,研究所勇敢走上企业化改制之路,成立专注于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的苏博特公司。

  研究所变身为企业后,对科研的坚持没变。毛良喜介绍,科研团队从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专职科研人员近20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品质人才。通过自主创新,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00余件、国际PCT授权专利27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

  “通过人才团队建设,增强了自主研发实力,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毛良喜说,这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持续拥有“拳头产品”。

  核电工程建设,不仅对混凝土的强度、耐腐蚀等性能要求高,更是对密实性提出了严格要求。

  “以前的核岛混凝土都使用国外进口的减水剂产品,售价高、供货还不稳定。”毛良喜介绍,在田湾核电建设时,公司派驻专业的技术团队进驻工程现场,仔细地了解工程的技术需求,并组织研发力量为该工程定制开发出中低坍落度平稳保坍型减水剂。

  通过工程试用,苏博特公司产品的综合性能显著优于进口产品,且价格更低,一举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实现核岛混凝土减水剂的国产化,并推广应用于防城港核电、阳江核电等工程,同时出口应用于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目前,产品在国内核电工程市场占有率近70%。

  针对港珠澳大桥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120年,在抵抗腐蚀能力、耐久性等关键指标上下功夫;在无锡太湖隧道混凝土施工时,从材料、结构等方面解决开裂问题;京沪高铁建设时,面对区域跨度大,水泥、黄沙等原材料性能有差异的情况,通过一系列分析成分再不断模拟、验证,形成匹配的减水剂……

  “面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性能需求,减水剂‘配方’也各有不同。”冉千平说,苏博特公司做定制化产品研究开发,主要使用在于高铁、核电、水电、桥梁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市政民用工程。

  为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在四川、天津、新疆、广东等多地建有规模化生产基地,并在印尼、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其产品已出口至东南亚、南美、中东、非洲等海外地区。

  “减水剂产品的产业化也曾受到诸多限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减水剂的原料供应。”毛良喜向记者坦言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毛良喜说,聚醚是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的主要原材料,早期大多也是从国外公司进口,或是直接从别的行业拿过来使用。一方面供应量有限,另一方面原材料针对性不强,形成了技术瓶颈,限制了产品性能。

  苏博特公司从2007年开始投入研发力量,重点围绕减水剂专用功能型聚醚开展技术攻关,并在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下,攻克了上游核心原料聚醚的自主产业化技术,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打造了从上游聚醚原料到终端减水剂产品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单项冠军”贵在专一,聚焦细致划分领域深耕细作。毛良喜说,公司将继续坚持减水剂主营业务,持续研发第四代、第五代高性能减水剂,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同时,开拓交通工程材料、防护与修复功能材料等新产业,建立先进土木工程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多个单项冠军产品。

  作为研发技术的“狂热者”,冉千平最近又“脑洞大开”。“如果能通过减水剂等外加剂提升混凝土的韧性,一旦遇到地震,哪怕多抵抗10秒钟,就能救很多人。”他对记者说,只有持续的技术研发才能不断驱动产品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