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混凝土减水剂的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英国、
日本等已经在公路、隧道、地下工程中使用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到60年代,
之一,在混凝土材料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减水剂的应用中存在着以
势,各类高效减水剂在应用存在不少问题:萘系减水剂除了含碱量高和它的加入致
过程需要140℃以上的高温等原因存在能源问题;蜜胺树脂稳定性不佳,改性木
易渗色等少部分缺点外,由于其具有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掺量小、减水率高、
分子链上引进亲水的磺酸基团,使得分子形成具有表面活性的一种高分子减水剂。
(1)按塑化效果分类:分为普通减水剂(减水率在5%以上)和高效减水剂(减水
(2)按引气量分类:分为引气减水剂(含气量3.5—5.5%)和非引气减水剂(含
剂。标准型可以使混凝土的初凝及终凝时间缩短不大于1h,延长不超过2h;早强
型兼具减水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的作用。缓凝型初凝时间延长至少1h,但不
其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2—0.3%,减水率为5—15%,28d抗住压力的强度提高10—
15%,在水泥用量不变,强度相近条件下,可节约水泥5—1帆。适用于日最低气
温十5Y以上的各种预制及现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大体积混凝
(2)聚烷基芳族磺酸盐类:为阴离子高效减水剂。国现生产的有MF(β—.荼磺
酸甲醛缩合物的钠盐)、MF(甲基荼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及FDN、JN、UNF、SN
一2等均属此类。常用量为水泥质量的0.5—1%,减水率为10—25%;28d抗压
(3)三聚氰胺甲树脂磺酸盐类:属阴离子型,系早强、非引气型的高效减水剂。
如国产SM减水剂,磺化三聚氰胺树脂(SM)。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5—1.0%,
减水率为10—27%,28d抗住压力的强度提高30—50%。适用于蒸养混凝土、高强混凝
由于水泥颗粒粒径绝大部分在7μm-80μm围,属于微细粒粉体颗粒畴。对于
微细的水泥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能(固液界面能),为降低固液界面总能量,微
保持稳定性。同时.在水泥水化初期,C3A颗粒表面带正电,而C3S和C2S颗粒表
面带负电,正负电荷的静电引力作用也促使水泥颗粒凝聚形成絮团结构(如图1所
由于水泥颗粒的絮凝结构会使10%-30%的自由水包裹其中,从而严重降低了
其相对分子量在1500一100000围。这些聚合物电解质的碳氢链上都带有许多极性
基官能团,极性基团的种类通常有一SO3、一COO-及一OH等。这些极性基团与
水泥颗粒或水化水泥颗粒的极性表面具有较强的亲合力。带电荷的减水剂(具有一
SO3、一COO一等极性基的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通过德华力或静电引力或化学键
的自由水,从而有效地增大拌合物的流动性。带磺酸根(一SO3)的离子型聚合物电
解质减水剂.静电斥力作用较强;带羧酸根离子(一COO-)的聚合物电解质减水剂,
静电斥力作用次之;带羟基(一OH)和醚基(一O一)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减水剂,静
电斥力作用最小。以静电斥力作用为主的减水剂(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三聚氰
的浓度,以及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摩尔质量.线型离子聚合物减水剂(如萘磺酸盐甲
醛缩合物、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能明显降低水泥颗
粒的ξ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因而其以静电斥力为主分散水泥颗粒,其空间位阻斥
力较小。具有枝链的共聚物高效减水剂(如交叉链聚丙烯酸、羧基丙烯酸与丙烯酸
酯共聚物、含接枝聚环氧乙烷的聚丙烯酸共聚物等等)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虽然
其使水泥颗粒的ξ负电位降低较小,因而静电斥力较小,但是由于其主链与水泥颗
减水剂大分子含有大量极性基团,如木质素磺酸盐含有磺酸基(一SO3),羟基
(一0H)、和醚基(一O一)、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含有
磺酸基,氨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含有磺酸基和胺基(一NH2):聚胺酸盐减水剂含有
羟基(一CO一)和醚基。这些极性基因具有较强的亲水作用,特别是羟基、胺基和
小气泡。减水剂分子定向排列在气泡的液气界面上,使气泡表明产生一层水化膜,
和浮托作用,也有助于新拌混凝土中水泥颗粒、骨料颗粒之间的相对滑动。因此,
我国现有14种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有相应的国家标准(GB/T8077-2000)。另
性能试验方法》(GBJ80)测定,主要仪器是坍落度桶。坍落度和坍落度示意图
加剂的(基准混凝土) 混凝土单方用水量之差与基准混凝土单方用水量的比率为
基的 位进行磺甲基化反应引入磺酸基来α控制其分子量和水溶性, 并通过调整醛
目前合成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原料主要是丙酮、甲醛、Na2SO3 Na2S2O5
根据上述12个反应方程式及其理论分析, 可知, 为得到具有一定基团的聚
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
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
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安排实验,只需作9次,按L18(3)7正
交表进行18次实验,显然大幅度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
滴加次序为三个因素。每个因素上又有三个水平,因此按普通的方法需要做33=27
种组合的实验,且还没有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照正交化实验方案安排实验,
对应于A有Al、A2、A3三个平面,对应于B、C也各有三个平面,共九个平面。
则这九个平面上的试验点都应当一样多,即对每个因子的每个水平都要同等看待。
具体来说,每个平面上都有三行、三列,要求在每行、每列上的点一样多。这样,
做出如图2所示的设计,试验点用⊙表示。我们正真看到,在9个平面中每个平面上都
恰好有三个点而每个平面的每行每列都有一个点,而且只有一个点,总共九个点。
(1)80.6g亚硫酸钠+130g水不能完全溶解。移至三口瓶中,向三口瓶中滴
(2)向三口瓶中滴加85.1g甲醛,滴加时间约一小时。溶液变黄,至黑色。
(1)30.8g甲醛+32.3焦亚硫酸钠+29g丙酮混合。不完全溶解。A液
性能主要是考虑减水性能和和易性,因此,性能检验测试部分只检测了净浆流动度.坍
落度.减水率.泌水率比等4项指标。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只能粗略的检测,并且不
能按照性能测试的指标做试验,只做一组实验考查,因此本实验误差可能较大。
符合GB/T 14684中Ⅱ区要求的中砂,但细度模数为2.6~2.9,含泥量小于1%。
符合GB/T 14685要求的公称粒径为5mm~20mm的碎石或卵石,采用二级配,
质含量小于10%,空隙率小于47%,含泥量小于0.5%。如有争议,以碎石结果为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按JGJ 55进行设计。掺非引气型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和其
43%~47%;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砂率为36%~40%;但掺
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210±10)mm,用水量
为坍落度在(210±10)mm时的最小用水量;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
e)石子:符合GB/T14685要求的公称粒径为5mm-20mm的碎石或卵石,采
用二级配,其中5mm-10mm占40%10mm-20mm占60%,满足连续级配要求,针
片状物质含量少于10%,孔隙率小于47%,含泥量少于0.5%,如有异议,以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