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行业博物馆要站在历史视角和高度跳出企业思维

发布时间:2024-05-14 |   作者: 产品展示



描述:...

产品详细

  “外加剂行业还有博物馆?”“一个‘小’行业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从此,我们外加剂人有了自己的家。”在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来自不一样的行业的观众,利用互联网发表了自己的感慨。

  行业博物馆是工业文化的记录者,也是行业、企业更替的见证者,更是行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展示平台。作为博物馆的筹建者之一,近日,垒知集团常务副总裁、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总经理麻秀星在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建设行业博物馆一定要站在历史视角和高度,放眼中外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全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跳出重点突出自身企业的思维。

  记者:建设行业博物馆,反映混凝土外加剂行业70年的发展变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谈何容易。请问,作为主办单位为何能接受博物馆发起人这一执念?

  麻秀星:与其说是博物馆发起人的执念,不如说是外加剂行业的执念。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使用外加剂,70年代外加剂行业在我国逐步兴起,外加剂行业从探索、创新、规范到腾飞,成就了混凝土乃至我国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这是一段从无到有、不断探索、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几代人独一无二的中国式记忆,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外加剂文化印记。这样珍贵的文化印记,需要行业共同追寻,共同传承。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的筹建,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外加剂专委会秘书长郭京育的积极倡议和业界人士的热情响应。垒知集团一直倡导“三爱”(爱员工、爱公司、爱社会)的文化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建设博物馆是一件造福行业、造福社会、造福文化的大事,作为行业的一分子,垒知集团和科之杰集团很荣幸可以为行业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记者:作为筹备组组长,您见证和参与了整个筹建过程,请问您是如何与其成员包括国内几个知名学会协会的领导、老专家顾问共同合作完成这一使命的?

  麻秀星:博物馆从筹备、开工建设、策展到文物征集,历时近三年,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大家都知道,博物馆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怀揣着实现行业精神家园的梦想,面对各种复杂的难题,大家相信,只要全行业坚定信念,一起努力,就能打造出外加剂行业的专属博物馆。

  2020年1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博物馆临时筹备组成立。2020年11月6日,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第十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筹建启动仪式举行。其间,筹备组行业领导,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委会主任黄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玲、北京市混凝土外加剂协会会长王子明等多次专程赴现场,共同献计策划建馆、布展等事宜。

  为拯救外加剂行业正在“流逝”的历史,筹备组竭尽全力用“抢救”的速度整理珍贵的行业历史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石人俊、熊大玉两位行业老专家认真严谨,反复确认、核实历史事件,对其进行梳理、汇总,逐步厘清了外加剂行业发展历史脉络及沿革。

  如今,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整个展陈站在历史视角和高度,放眼中外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全貌。展陈以“砼心剂世,点石成金”为主题,突出混凝土技术与建筑文明相辉映,中国建筑与中国发展相融合,行业发展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置身馆中,可以感受到内容完整、层次清晰、展线流畅,这不能不说是集体智慧的碰撞和体现。

  记者:博物馆属于公益事业,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为建设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承办企业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您认为这么做值得吗?

  麻秀星:博物馆是时间和空间的“压缩机”,收集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行业的信任和托付,垒知集团能够主办建设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与有荣焉。正如垒知集团董事长蔡永太在听闻博物馆事宜后,十分赞同,他说:“百年后,许多企业可能不在了,但博物馆一定还在。”

  截至目前,垒知集团共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博物馆。对于博物馆筹建工作,垒知集团格外的重视,抽调各部门精干力量,成立了一支包含设计、建设、策展、宣传、研究、行政等专业的博物馆专项小组,从博物馆硬装建设、策展陈列、历史考证、文物征集等方面与行业共同发力。如果说硬装建设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体力挑战,那么策展陈列更像是一场头绪繁多的智力竞赛。按照原定的开馆时间,留给策展陈列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蔡永太亲自带领博物馆小组进行大纲撰写和展陈指导。

  记者:浏览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时记者看出,无论外观与内饰,都彰显了现代工业风格。它作为行业文化的使者,承载了行业的历史,记录了行业的今天和取得的成就,请您谈谈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遵循怎样的规律进行展品布置?

  麻秀星:应该说,“开放与融合”是博物馆在建筑布局和空间营造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开放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开放度,比如建筑的西面等设置了大面积玻璃幕墙,顶部是一个50㎡的圆形玻璃穹顶。敞开式空间与外界连通阳光、自然光,从四面八方透到空间内部,观众进入博物馆,不是一个封闭空间,可以眺望外面的世界,与周围的工业环境产生交流与共鸣,这也折射了博物馆“开放与融合”的初衷。

  博物馆前身为外加剂旧厂区,其内部空间尽可能保留了外加剂生产线的设备、工具和工艺流程,再现了原厂生产车间的原貌,使人们回忆当年生产的历史痕迹,营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气息。新旧工业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相互呼应、对话的状态,这种融合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科技的先进感。

  记者:混凝土外加剂的存在是隐秘的,尽管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的作用慢慢的变大,是混凝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博物馆的开馆让外界知道了外加剂,对于博物馆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您有怎样的想法?

  麻秀星:我国博物馆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地。但是,那些博物馆主要是以人文历史文物为主的展馆,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博物馆目前比较少见。混凝土外加剂虽然是建筑材料中很小的一份子,但其发展折射了混凝土乃至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发展。

  我们最初策展的时候,就强调博物馆应体现三个“突出”,即突出科普、突出事件、突出创新。因此,秉承“开放、共享、共创”的发展理念,博物馆不仅仅定位在外加剂行业,既是行业的博物馆,也是社会的博物馆。博物馆将以“培育·传承·激活”建筑科技和科学素质为宗旨,在做好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的基础上,不停地改进革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把博物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起点,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