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应届生身份“保质期”是保障就业的一道政策“硬菜”|瞭望塔

发布时间:2025-03-24 |   作者: 华体育app官方网站

  据《工人日报》报道,从2024年秋季招聘开始,多地优化应届毕业生认定标准,延长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不对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有经验的人指出,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毕业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充分就业,让他们更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

  “应届生”政策,初衷在于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今却成为部分学生求职路上的羁绊。揆诸现实,应届生身份往往与一些优待政策绑定,比如落户、现金补贴、住房补助等。而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争取考公考编机会,众多学生谨慎择业,缓毕业、慢就业,甚至主动延期毕业。

  表面上看,缓毕业、慢就业、主动延毕等,不失为保留应届生身份的一种办法,但在某一些程度上,这一系列行为仅是“缓兵之计”,不仅降低了学生就业意愿和积极性,也限制了其视野和求职选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在此情形下,各地根据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需求等,不断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明确不对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此项举措,值得肯定和点赞。

  延长应届生身份“保质期”,存在诸多益处。一方面,可以强化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观念,让其在寻求到优质工作、稳定工作前,积极就业、短期就业,并在具体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同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升自身工作上的能力,以便为今后求职道路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这种更具灵活化、人性化的就业标准,不仅增加了应届生试错机会,也促进其就业观念多元化发展。

  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固然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新的可能性,但好政策也要落实到位。企业要严格依规定执行,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即便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未对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但这部分人真的能进入笔试、面试环节吗?“应届生门槛”会不会依旧存在?基于此,各地有关部门要进行常规性监督,切实地保障应届生求职公平。

  当然,延长应届生身份“保质期”,并不代表就业难度大幅度降低。放宽认定标准,的确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若想找到优质、满意的工作,还需提高专业能力和自身竞争力。

  唯有逐渐完备毕业生就业规定、倾听毕业生合理诉求,才能充分发掘人才、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让各擅胜场的人才充分涌流。